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构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实体化集群

2023-11-15   出自:中国教育报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了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一体、两翼、五重点”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其中,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重要“一翼”,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和关键举措,因此,探究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具备的独特个性化价值意蕴,构建其实体化集群建设路径势在必行。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个性化“三性”价值意蕴

首先,行业性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核心属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由在所属行业有重要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发挥行业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引领和指导作用,突出追踪行业动态,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引领行业未来趋势,院校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布局相互匹配,面向科技创新解决“卡脖子”问题。突出赋能智能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形态,服务高端产业、产业高端,教育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能力完全契合。突出构建赋能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地方特色产业的区域性行业生态,政行企校协同育人,形成良性互动、共促发展机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联动。

其次,融合性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本质属性。提升职普融通程度,发挥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中高水平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牵头建设的主力军作用,形成高水平高等学校对职业教育学校师生学历提升贯通路径,实现职业院校对高等学校理论研究成果向实体产品转化。加大产教融合力度,依据行业产业链分工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汇聚产教资源,建设集教学、实训、培训、科研、竞赛、服务为一体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校企联合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学徒制培养、现场工程师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科教融汇效度,发挥高水平高等学校在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方面的引领作用,深化产学研合作,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校企联合打造科研攻关团队,共建行业领先的技术创新中心、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和重点实验室等,产出一批前沿领域的创新成果,服务行业企业技术改造、工艺改进、产品升级。

再其次,系统性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独特属性。行业龙头企业、高水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牵头,联合行业组织、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组建产教深度融合、服务高效对接、支撑行业发展的全行业跨区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开发一批优质教育评价标准、专业核心课程、实践能力项目和教学装备,培养一批德技双馨的“双师”教师队伍,系统化推进行业规划共定、产业布局共研、专业发展共建、学业实践共育、就业育人共促,培养行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实体化“三合”集群路径

一是实体化运作“创新耦合”集群路径。突出“创新”“耦合”关键原则,凸显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实体化集成方式,建设实体化运作创新集群创新主体、创新客体、创新要素、创新机制、创新保障等内容,构建多元耦合支撑下的良性治理架构和集成方式,遵循共担责任、共享发展原则,打造共同治理、共建平台、共立项目、共育人才、共同发展的“五共”创新耦合体系,建立稳定、和谐、共进、共荣的创新集群机制,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员服务社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力量、就业资源、社会影响等方面全要素、全流程呈现顺畅有序的耦合状态,产生耦合集成综合效益,建成行业产教融合创新共同体。

二是实体化运作“利益融合”集群路径。遵循“利益”“融合”关键因素,体现政行企校多元协同运作创新集群实施策略,构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实体化运作创新集群投入产出、人才资源、创造实力、品牌影响等利益机制,建立权力与利益分配联动机制,实现共同体利益相关方的权利、责任、收益协调统一,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制度化内部环境,遵循市场导向与社会影响相一致的要求,按照市场经济导向原则,打造经济利益、社会效益、人才效益、创造效益、品牌效益的“五效”融合机制,依托具有竞争力的行业产教融合项目来实现利益共享、各取所需、多方受益的共同体,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形成行业产教融合利益共同体。

三是实体化运作“价值聚合”集群路径。追求“价值”“聚合”关键结果,立足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利益价值谱系,突出实体化运作创新集群产业价值、教育价值、精神价值、物质价值、发展价值等内容,建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员来源多样、诉求各异、投入差异等因素,建立可测量、可评价的绩效考核机制,形成目标管理、投入产出、考核聚合机制,系统化规划发展目标,项目化实施协同推进,精细化推进集聚合力,品牌化展示扩大影响,绩效化考核激发活力,遵循评价标准体系,打造行业产教融合价值命运共同体。

(作者系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业互联网学院党总支书记、副研究员,本文系202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职教集团实体化运作评价标准体系和实施路径研究”[23YJAZH006]阶段性成果)


分享:  

版权所有:全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统计与公共服务平台    京ICP备0904892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6194号 

技术支持: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    博达软件  

邮箱:jth@chinazy.org   电话:010-64929239